从西直门向北,走过元大都遗址,就是学院路,路两侧就是学院路八大院校。
这是中国最古老最成熟的大学城,也是最沧桑的大学城,仔细一看,这里的大学没有中关村的北大人大出名,也远没有一街之隔的清华面积大。
这些支离破碎的校园,和夹杂其中的单位住宅,背后是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
01
时代的号召
建国之初,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国家拆分了一些历史悠久的综合大学,在海淀区组建了以专门学科为主的八大学院,学院路因此得名。
以苏联模式为模板诞生的八大院校,不光和苏联一样以专业分制,连校园规划都完全模仿苏联。
学院桥
这八个学校分别是:北京林业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工程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航天学院、北京医学院。
这八个兄弟院校,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名震一时。
老北京地图
成也苏联,败也苏联。六十年代末,中苏交恶,由于苏联的核威胁,林彪下达命令,首都重要机关和学院实施战略转移。
命令一下达,地院、矿院、油院、林院积极响应搬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教职员工失去了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美丽的校园被蚕食、侵占。
现在这四所高校在学院路最为落魄,油院甚至被学院路除名,被迫去往偏远的昌平。
而其他四所学校,由于在当时选择继续观望,没有搬迁,学校的实力也得以保留,校园也保存地相对完整。
学院路
02
矿大=北语+矿大?
在当时的老八校中,矿院最为辉煌,但在如今学院路中,最惨的莫过于矿大了。
当时,矿大响应号召南迁,所以学校的整体实力留在了徐州,直到到今天,南北矿大的关系依然比较僵硬,北京的矿大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而徐州的矿大就直接叫“中国矿业大学”,是没有括号的。
中国矿业大学
矿大南迁后,北京的校园也被各种单位和住宅侵占,今天的东王庄小区占的地就是原本矿大的地,今天的西郊宾馆就是以前矿大的招待所。
东王庄小区、西郊宾馆和矿大
最令矿大人愤懑和耻辱的一件事就是——划地北语。一道高墙,把矿大分割成两块,小块归矿大,大块归北语,留下的是矿大永远的遗憾与耻辱。
刚巧,矿大的主楼地质楼和大门在被划进北语的那块地里,现在都被北语拆了。
北语校内矿院老树,墙外是矿大主马路
如今北语校内仍有标有“矿院”的井盖,上图紧贴围墙的那排树,原本是矿大路边的行道树。
北语校内的矿院井盖
现在北语校园内老矿院井盖已经不多,被换上的是带有北语字样的新井盖,毕竟,谁不想名正言顺呢?
03
地大:南门属于别人
在中国,大多数学校和单位都有一个气派的南门,坐北朝南意味着是迎着太阳的,在地图上也显得居高临下。
中国地质大学北门
先天南依北四环的地质大学,南门却是名存实亡。
紧邻干道,交通方便,原本是好事,但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却是地大的梦魇。
老北京地质学院
在地大迁往湖北时,北京这边的地就被众多单位瓜分了。最多的时候地质大院里入驻了二十多个单位。
没有人会爱惜轻易得来的东西,校园被破坏得一团糟,参天大树被成排砍断,教学楼面目全非。园内也毫无管理可言,成府路堵车时,公交车会从北门进入园内,然后从东门出来。
女生宿舍楼下的老居民楼
地大北京恢复办学后,校园北部的部分单位搬走,但是南部靠北四环的单位却搬不走了,这些科研所、研究院在当时有能力占到挨着北四环的地,现在就有能力待着不走。
因此,地大原本南北对称的校园,就只剩北半边了,现在地大的主马路,在以前应该叫“北主马路”。
现在,地大没有一寸土地是挨着北四环的。
那为什么还要说地大有南门呢?因为在原来的地大南门处是奥组委,奥组委在地大通往北四环的路上设了一个门禁,一举夺取了地大南门。
所以能看到时不时从那门进来几个人去地大食堂吃饭,而当地大学生想通过那个门去北四环时——抱歉,这个门你不能过。
也就是说,地大南门是不允许地大师生进出的。
北京奥组委
03
北林:插入心脏的半导体
说起半导体,那是林大永远的痛。
北林银杏大道
当时林大离开北京后也是流浪了很多地方,回京建校过程曲折,最后回来时原来的学校已经被占完了,林大通过努力请走了一些单位,但由于历史原因占校园面积三分之一的半导体研究所怎么也请不走了。
半导体研究所占地原先是林大植物园,在学校的核心位置,所以现在林大的形状像一个“凹”字。就像插入心脏的一块半导体。
“凹”
半导体研究所建筑风格与林大截然不同,走在林大的路上,能感受到这种跨世纪的割裂感
东边的学研大厦依然是学院路最惊艳的建筑,但不远的植物园却永远变成了一块半导体。时刻让林大人铭记着半个多世纪的颠沛流离。
学研大厦
04
学院路向何处去?
四环把北航北医从学院路分割开来。这几年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无疑是给北航打免费广告,现在北航已经成为高端的代名词,如火如荼地建设沙河校区;北医则成为了北大医学部,嫁了贵人。显然这两所学校已经与学院路没多大瓜葛了。
被四环分割的北航北医
农大搞了个西区,现在教学重心已经不在学院路这边了。农大老校区留下了较多的老建筑,密度也低,加上对外开放的食堂,成功晋级为学院路的公园。
石油大学远走昌平,石堪院用着原来的校门与主楼,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所大学。有人说,少了油院学院路早就不是学院路了。
被占用的油院主楼
钢院没有搬迁,经历了几代积累,在材料方面已经是首屈一指了。改名北京科技大学后,填补了北京没有科技大学的空白,学校实力也是猛增,可是,趋于单一的学科建设,真的与“科技大学”这个名字相匹配吗?
聚集在学院路上的这些高校,各自研究着自己擅长的学科,各自经营这自己的小地盘,这些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的高校,似乎也只有地理位置比较接近了。
学院路合影
学院路高校也认真考虑过联合的问题,搞出一个学院路共同体,学生可以跨校上选修、跨校读双学位,但是哪个高校会认真地对外校学生上课呢?这个共同体影响力也没多大,甚至好多学生都不知道。
学院路往何处去?与其说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其实学院路哪都不用去,几十年前师生们带着资料登上南下的火车的那一刻,学院路也就仅仅是个路名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