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发性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327/4598822.html点击北运河今昔,了解更多运河故事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启蒙运动及对人之个性的重视,以曹雪芹及《红楼梦》内容为基础的文艺创作与传播,为曹雪芹传说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叙事与时代“共名”,搜集整理者借用民间文艺的叙事模式,将阶级观念、革命叙事与民间信仰和传统伦理道德嫁接,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这些经过整理的文本又反向流向民间,民众将其与本地文化交融,在涵化与合成中形成了“地方性”叙事。新世纪,在遗产化语境中,曹雪芹传说的“在地化”生产为“地方感”的形成提供了生命经验与情感纽带。曹雪芹传说搜集整理的发展史,呈现了民间传说在不同社会历史情境中的知识生产脉络及“地方感”的多维建构。
关键词:曹雪芹传说;搜集整理;知识生产;地方感
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一般被视为资料采集或整理工作,在民间文学学术史、思想史的梳理中,一般认为它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质——文学性相距甚远,因此在民间文学问题链中,它属于与民间文学学术史发展有关相关的问题。但通过对《北京大学日刊》的歌谣征集及《歌谣》周刊的创办与复刊、延安时期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新中国初期(—年)各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学大系工程等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学术史的梳理,我们发现搜集整理并非简单的资料累积,而是“动态”的知识生产过程,本文以曹雪芹传说的搜集整理为个案进行阐述,讨论曹雪芹传说的“在地化”生产及民众“地方感”的培育。
一、曹雪芹传说的产生与传播
早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一些笔记小品中即有曹雪芹喜享“南酒烧鸭”的记载。如裕瑞所著《枣窗闲笔》一卷中收录《续红楼梦七种书后》所搜集的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一些早期述评,此可视为“曹雪芹传说”之最早雏形。据《后红楼梦书后》载:
闻前辈姻亲有与之(雪芹)交好者,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又闻其尝作戏语云:“欲快睹我书不难,唯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
曹雪芹文化中心
年8月6日王晴拍摄
曹雪芹喜饮“南酒”亦被记入曹雪芹《废艺斋集稿》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书末所附敦敏撰写的《瓶湖懋斋记盛》中。
而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原型及删减问题亦流传着许多猜想。如赵烈文《能静居笔记》载: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曹实栋亭先生子,素放浪,至衣食不给。其父执某,牖空室中,三年遂成此书云。另有“某时高庙临幸满人某家,适某外出,检籍,得《石头记》,挟其一册而去。某归,大惧,急就原本删改进呈。”此外,《石遗室诗话》《清稗类钞》《阅红楼梦随笔》等均有相关记载。但古代以经史之学为重,此类笔记、小说不为文人看重,更无法进入史料系统。
19、20世纪之交,随着现代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对人之个性的重视,文化观念和文学理念发生变革,这为《红楼梦》及曹雪芹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年6月至8月,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连载,作为近代研究《红楼梦》的第一篇系统性文章,以其对“文学的美学性质的新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于世”。年,蔡元培应《小说月报》之约,整理了10余年来对《红楼梦》的考证和诠释,结集为《石头记索隐》,并于同年的《小说月报》第1—6期上连载发表。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一文,在确立《红楼传》为曹雪芹“自叙传”的同时,也对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引派提出不同见解。年,在胡适主持的《努力》增刊《读书杂志》上,围绕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核心观点的讨论标志着疑古思潮为主的中国新史学的全面登场。顾氏“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凡是一件史事,应当看它最先是怎样的,以后逐步逐步的变迁是怎样”,尤其是他将“古史当作传说变迁来看待”的研究路径,为时人所沿袭。如年,寿鹏飞著《红楼梦本事辨证》一书,文末“附考”中对曹雪芹原来所安排的故事结局以及曹雪芹身世等作了考证。这一时期,对《红楼梦》及曹雪芹其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评点及索引,对书中的“微言大义”“千里伏线”的寻觅和“所隐之事,所隐之人”的考据,或可视为曹雪芹传说搜集整理之先声。
毛巧晖研究员在观察曹雪芹书箱
年8月6日王晴摄于曹雪芹文化中心
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随着白话文的兴起,“民间”被视为“新文学的来源”,正如梅光迪给胡适的信中所言:“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folkore,popularpoetry,spokenlanguage,etc)入手,此无代言。”当时,在大学课程体系中也开设了民间文学类课程,北京大学等则设置了与民间文学相关的各种研究机构。当然民间文学的研究依旧处于“经验性的探索阶段”,存在“文体概念运用和类型划分的混乱状态”,但对于民间文学的学术研究或依托传统文化,或引用西方文明,或强调思想启蒙,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