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条曹雪芹走过的山间小道尘封百年历史往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4120.html

曹雪芹小道,是连接曹雪芹晚年最后两个居所——香山黄叶村故居(北京植物园内)与白家疃村之间的一条山间小道,已有多年的历史。曹公当年经常由此道徒步往来于两村之间,故称之为“曹雪芹小道”。

“曹雪芹小道”是连接海淀温泉山后和山前最近的通道,全长约7公里,沿途有2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小道上的许多景致如石上松、元宝石、黛石、灵芝草等都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原型。

曹公当年是以黄叶村为起点,而今许多红迷追梦客们多以白家疃为起点。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位于北京海淀温泉镇,与香山脚下的曹雪芹故居仅一峰之隔。相传曹雪芹人生的最后5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白家疃最有名的古迹是村西的“贤王祠”,现位于白家疃小学院内,始建于清雍正十年,供奉的是康熙十三皇子怡亲王胤祥,又称怡贤亲王祠。据说曹雪芹一家曾得益于怡亲王胤祥的照顾。

在贤王祠向西不远的街口处,便是著名的曹雪芹故居石桥(文保登记项目)。据考证,小石桥为乾隆年间古迹,桥西曾有曹雪芹的四间陋室遗址,因年代久远,小石桥现已被土地埋没,只剩裸露在地面的两块条石。

红楼梦源曹雪芹雕像,旁边的石碑上刻有相关介绍和去往曹雪芹小道的路线图。从曹雪芹雕像开始,岔路口都有相关的提示牌,标明去曹雪芹小道的方向。

沿途经过“废艺斋”遗址。据说这里是曹雪芹当年向废疾者和穷人传授技艺的地方。《废艺斋集稿》就是继《红楼梦》之后被发现的曹雪芹又一旷世奇书。很多穷人从中获益匪浅,收获了安身立命的本事。详见笔者之前的文章。

水灵榭。紧邻废艺斋,是《红楼梦》第81回四美钓鱼的场景重现。

曹雪芹小道入口的指示牌。从废艺斋径直向南一路上山,经过大约4公里的上坡水泥路后,便可看到。

进入曹雪芹小道后,起点的景观和道路都经过修缮,赏心悦目的古风遗迹不禁让人激发起一探到底的决心。

介绍石头记渊源的石刻碑。

小道入口处的观景台。

小道上的贤礼亭。

古道长亭上,精致的红楼人物彩绘。

入口处经过修葺的石板路。

好走的石板路很快变成了陡峭、碎石林立的羊肠小道,小道蜿蜒于荆棘丛生之中,山势陡峭,道路崎岖难走,而且都是自然形成的土路,很不规则。大师当年的不易感同身受。

上至山顶,远远可见三座并列的山峰,仿佛三炷燃烧升腾的佛香,故而得名“三炷香”。三炷香乃西山最高处,曹雪芹常在此独坐山巅,遍览西山风光,排遣胸中郁闷。

从山顶一路下山,再经过一段平坦的防火道,很快就能进入植物园景区内。途中蜿蜒曲折的山道,历尽沧桑的古木,以及那见证了风云雷电日月光华的山石,都激发了曹雪芹独特的审美和创作灵感。

这里是植物园樱桃沟里的“元宝石”,其形酷似古时的元宝。是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原型。传说曹雪芹就是受了这块石头的启发,创造了《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角色。

再看这石上松,巨石之上生有一株侧柏,历经多年风霜仍枝繁叶茂。相传曹雪芹受此景启发,创作了《红楼梦》中宝黛“木石前盟”的浪漫爱情故事。

“西山卧佛寺,人间太虚境”。卧佛寺被清雍正皇帝称为“入山第一胜境”、“西山兰若之冠”。当时作为雍正的第二行宫,曹雪芹经常路过,一定印象深刻,这里成了红楼梦里太虚幻境的构思原型。

正白旗古井,清代正白旗遗存下来的唯一水井,曹雪芹当年曾在这里打水。

最后终于到达曹雪芹的黄叶村故居——香山正白旗39号,也就是现在的“曹雪芹纪念馆”。因年在此发现“题壁诗”而被确立为曹雪芹故居。

门前的大古槐。可以想象,曹雪芹当年就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经卧佛寺进樱桃沟,过元宝石上山间古道最终到达白家疃,为村民治病授业,先贤体恤贫苦之情怀真是可敬可叹。

可惜的是,另一处曹雪芹故居——崇文门蒜市口的17间半房,即广渠门大街号院,在年北京城市改造时被误拆。这是曹雪芹一家败落后从南京回到京城后的第一个居所,也迄今国内唯一一处有史料可查的曹雪芹故居遗址。不得不说是一个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

如今,历经余年的曹雪芹小道正逐渐被历史和西山的荒林所掩没,所以有人建议,应当将其列为继北京西山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之后的第二个曹雪芹纪念地,连同那些承载了历史的西山风物一起作为后人纪念先贤的不可多得的寄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